• 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
 

台北,為什麼成為死神無所不在的城市?

 
  • 2014-05-21 Web only    文/黃惠如

2014年5月21日下午,大雨空襲,台北捷運上出現瘋狂砍人事件,多人當場斃命,多人命危,兇嫌是年僅21歲的大學生。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邊緊盯電視最新進度,邊接受採訪。 「你一定要呼籲,我的門診好多這樣的小孩,」臧汝芬醫師說。她門診裡,許多網路成癮的小孩,成天沈溺在網路,尤其是暴力遊戲裡。她也有12歲的小病人,只因為不讓他打電腦,就真的砍老師。

針對捷運殺人事件,她說,人不可能一瞬間變成殺人犯。

這個年輕人很可能小時候注意力不足合併行為規範障礙(conduct disorder ),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忽視別人的感受,自私、不負責任、衝動、缺乏罪惡感,常責備或歸咎他人,對自己的過錯卻總有很多理由辯解。

長大後,他就出現反社會人格

沒有生活目標,或學習出現挫折,就躲在房間裡上網,父母必會感嘆,「小孩整天只有打電腦」,以為到了學校就好。但他到學校可能不太和人接觸,不吃飯、萎縮、孤立,無法自我照顧,與社會脫節,一個流離的靈魂,躲進網路裡,網路裡又充斥暴力遊戲,他可能會會出現幻想或幻聽。

這樣的人不可能沒有徵兆。

就算他都沒有精神科就診紀錄,目前已發現,一個月前學校曾經輔導,只是「為什麼沒有請精神科醫師介入?社會上不能允許出現犯罪性恐嚇言語後,再放回社會上去?」臧汝芬醫師問道。

或許他和朋友、和家人都講過「想殺人」這樣反社會的話,也和老師、學校說過,只是這落單的城市,大家都聽聽而已,沒有人當一回事,沒有人認為真的會殺人。

有時候我們好像知道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我們知道,終究,釀成悲劇。

反社會人格四大特徵

以下為反社會人格的常見特徵,但不代表有以下徵狀的人就是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的人也未必一定有以下徵狀。

一、良心發展不足

他們無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的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他們甚至會輕視那些被他們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過的人指責時,不會感到內疚和不安,更會憤怒、反駁及責罵他人。

二、不負責任和衝動的行為

他們很少為未來長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傾向於在短時間內尋求立即的滿足,他們也較為難忍受例行性或過於複雜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時,可以暫時跟隨社會一套行事。並且他們對自己的衝動行為並無法給出充分合理的解釋。

比方說,在完全沒有必要撒謊的情況下或者撒謊並無法帶來任何利益時,又或者即使謊話很容易被揭穿時,他們還是會選擇撒謊。

另外一個例子,當心理學家研究有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罪犯時,他們對於他們的罪行只能給出非常表面直接的解釋,例如說,當問為什麼要搶劫的時候,他們的回答通常都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我正需要錢」。

三、善於利用他人

他們看來幽默、樂觀、討人喜歡,容易解除別人的武裝。他們似乎對別人的需要和弱點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也擅長辯解與說服別人。

四、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雖然他們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誼,但因為他們的自我中心與不負責任,讓他們難以維持一個真正且良好的關係。他們欠缺同情心、感激和悔意。他們也是不忠實和不負責的伴侶。他們對於重要事件缺乏一定的情感反應。

【診斷標準】

對他人權益侵犯及不尊重的廣泛模式,下列至少三項符合:
1.無法遵從社會規範,經常遊走於法律邊緣。
2.經常說謊、欺騙。
3.個性衝動,無法做長遠的規劃。
4.情緒不穩,有攻擊性,不時與人鬥毆。
5.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像超速駕車。
6.在工作上不敬業且不負責任,像亂開空頭支票。
7.缺乏道德、良知、冷漠無情,即使目睹他人受害亦無動於衷。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臧汝芬醫師提供)

 

 

凶嫌宿舍門聯「打死不治療」 校方也不解  

 

 

東海大學學生鄭捷的宿舍門口,貼著斗大怪異的對聯,橫批「打死不治療」,不過對聯昨晚就被拆掉。
圖/讀者提供
「鼻孔張開戳電腦,人被合一舔手機。」這幅門聯就掛在鄭捷東海大學學生宿舍的房門口,橫批「打死不治療」,門聯似乎透露他內心的瘋狂世界。

東海大學主秘呂炳寬說,根據鄭的室友表示,宿舍房間的門聯是三人在寒假過後就拼湊的創作,不是在學校輔導後所寫,但門聯的大字確實是鄭捷寫的。

鄭的室友表示,原本橫批是「為何必棄療」,後來改成「打死不治療」,是無厘頭的創意,旨在KUSO年輕人腦殘行為。

昨天下午有人到他們宿舍拍照,他們覺得時機很敏感,所以主動拆掉門聯。

據了解,由於校方曾介入輔導,有東大學生表示,他們推測可能是校方曾建議鄭就醫。主秘呂炳寬強調,鄭早在校方輔導前就寫了,鄭為何會寫「打死不治療」,校方也很想了解。

【2014/05/22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凶嫌宿舍門聯「打死不治療」 校方也不解 | 北捷喋血砍人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92198.shtml#104#ixzz32OG5i2r6 
Power By udn.com 

 

 

醫:凶嫌怪異想法衍生性格問題

 

捷運喋血行凶大學生有此想法許久,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從小就有怪異想法,屬發展性疾病,非突然想法,衍生出性格問題。

捷運喋血行凶者是一名東海大學二年級學生。新北市警察局說明凶嫌落網後表示,自小就有此想法,並認為這是做大事,原預計大學畢業後作案,然而上週就做了決定,今天提早執行。警方表示,凶嫌無精神疾病就醫紀錄。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凶嫌的這個想法是所謂奇怪想法,不符合現實,自小就有這種怪異想法性格,未來可能會衍生躁鬱、憂鬱等精神方面疾病。

他說,凶嫌目前無任何就醫紀錄,因凶嫌想法是屬於思考層面問題,不易被察覺,就診情況低,在沒有壓力狀況下沒有問題,而若處於某壓力下就會出現。

葉啟斌指出,凶嫌從小就有這樣的想法,是屬於完全自我中心,沒有顧到他人感受,也不考慮事情後果,枉顧他人,做事充滿衝動,性格出現問題。

葉啟斌也談到,受害人、現場目擊者心中都可能因此事件的記憶形成創傷後壓力,民眾看到媒體報導,心中也會形成恐懼影響心理。

不要讓驚恐記憶形成,他建議,民眾應在此刻多轉移注意力,不要去想目擊到的這個事件,將心中的話說出來,在這過程中,腦中就已經在整理思緒避免形成記憶,也不要一直專注的想這件事。

此外,在行為面上,葉啟斌建議民眾可多運動及放鬆心情,轉移焦點。若這期間有出現噩夢,則這是腦中在整理創傷記憶,表示腦中有反應,調整心情及想法,若這持續1-2個月,應尋找專家協助重整創傷記憶。


【2014/05/21 中央社】



全文網址: 醫:凶嫌怪異想法衍生性格問題 | 社會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2/8691306.shtml#ixzz32OIxUSSo 
Power By udn.com 

 

 

鄭嫌曾做人格測驗 「心理、人格正常」  

 

北捷連續殺人事件兇嫌鄭捷曾念過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今天早上說,鄭捷入學後第3天就做人格測驗,結果心理健康且人格正常,後來7月4日又做過Basic量表,也是一切正常。

理工學院政戰主任宋卓立說,鄭捷大一下暑假與同學都受過7周的基本戰技訓練,接受如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等訓練。宋卓立說,鄭提大二時選讀兵器組,內容為大型軍事武器的概要,但僅有教授原理,未有實作。後來二下鄭捷課業表現不佳,修的23學分共有12學分被當,因此被二一退學。當時同僚對他的評語就是自我意識強。

【2014/05/22 聯合晚報】 

 

東海給全校的一封信「都是我們家人」  

 

東海大學向全體教職員與學生寄了一封信,呼籲全校師生對身邊每個人應給予關愛。
圖/擷自東海大學官方網站

北捷喋血案兇嫌鄭捷所就讀的東海大學今(22)召開記者會,學校主任秘書呂炳寬對此事表示遺憾,也對受害家屬表達歉意及慰問。

東海大學下午透過秘書室向全體教職員與學生寄了一封信,信中呼籲全校師生對身邊每個人、尤其是常缺課或不太來往的同學應給予關愛,因為「一夜之間我們都發現了在東海的每一個人,無論憂喜勝敗,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

東海大學也將成立委員會探討這件事所引發的大學校園友善問題,將遺憾轉為生命教育行動。

以下為信件全文:

「親愛的東海大學大家庭成員及朋友們:

過去廿四小時,我們都共同經歷了一段令人震驚、遺憾與悲傷的一天。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新聞畫面不只是消息事件,更是如此靠近生命與幸福的一切;江子翠永遠不只是個地名,而是我們感同身受的時空;意外的傷亡者再也不會是新聞跑馬燈的數字,他們是深深牽動我們悲憫與淚水的靈魂;同樣的,鄭捷同學不僅是一位去年暑假轉入環工系的大二學生,一夜之間我們都發現了在東海的每一個人,無論憂喜勝敗,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

因為是家人,所以我們除了遺憾鄭捷同學錯誤的行為,更對社會深感不安,及對無辜的受害人與家屬表達慰問之意,這個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學校除了全力配合檢警機關偵辦,更有些話想與每一位東海人分享。

在過去近一個月,學校曾透過教官與學生輔導平台,轉介並了解關心身為轉學生的鄭捷同學,但過程中沒有發現異狀。而昨日突然出現的脫序與犯罪行為,更讓我們深深了解,其實我們都可以成為每一位東海人身邊的天使,除了可以預防遺憾,更能讓這個校園充滿了彼此的關係,流動著我們的故事。在社會上各種聲音紛沓充斥的此刻,期盼我們都開始「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他可能是你缺課多次的學生、翹掃很久的室友、不太往來的同學、或只是一個悶悶不樂的臉龐,走出自己的城堡,給彼此一個開始的機會吧!

身為一所大學,學校將同時成立專家委員會,邀請社會學、犯罪心理學、教育輔導等領域的專家,為這次事件所引發今日大學校園友善環境問題,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研討。

我們多麼不希望此事發生,但若這是必然,我們願意是發生在我們所深愛的東海。因為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承擔,我們是一所有教育理想與力量的大學,來自願意彼此相愛的你和我,來自與東海同在的上帝,從六十年前生根,直到如今與永遠。

願上帝賜我們信心、平安與智慧,並安慰無辜受害的每一個人,東海大學有責任將遺憾轉化生命的教育行動。

東海大學秘書室 敬上」

 

【2014/05/22 聯合新聞網】

 

防下個鄭捷 學生輔導擬分3級  

大學生北捷殺人事件震驚社會,淡江大學學務長柯志恩指出,犯罪不會一夕造成,先前會陸續出現蛛絲馬跡,鄭捷是轉學生,先前殺烏龜、負面激烈言語,都是一種警訊,前一校與後一校若沒有「轉銜系統」,容易造成落差,降低警覺性。

柯志恩表示,大學生與學校的密切度不像中小學生,以淡江來說,全校學生超過兩萬九千人,校方的輔導機制再怎麼完善,還是會有疏漏,還是需要同學與老師的敏感度防範未然。

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心理輔導系副教授管貴貞則說,除了輔導機制,還是需要與學生最貼近的老師、同學、宿舍舍監協助,最怕師生都冷漠,釀成日後悲劇。

此事件也是凸顯大學輔導人力不足。教育部表示,東海大學應需要十四名輔導人員,但目前僅六名,「學生輔導法」立法後將不足八名,且東海大學今年也未主動申請補助聘用兼任社工師或諮商心理師。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說,「學生輔導法」若通過,大專院校每一千兩百名學生就需配置一名輔導人員,包括東海大學在內,許多大學的輔導人力確實不足。

為防止有下一個鄭捷,教育部提案的「學生輔導法」草案,將學生輔導區分成三等級。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及學生輔導科長柯今尉說,第一級是「發展性輔導」,由學校初級預防,但若發現學生在臉書上說「好想死」等高風險字句,就要進入第二級「介入性輔導」,提供個案諮商,定期關懷學生。

第二級輔導時發現個案有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就要進入第三級「處遇性輔導」,必須通報到校外的專業社工、家庭輔導、精神醫療等專業輔導。柯今尉說,鄭捷在學校被諮商時,屬於第二級「介入性輔導」,但因為他在網路上發表小說,輔導老師無法據此通報,或轉介給專業的諮商人員,未來將調整諮商強度。

【2014/05/23 聯合報】



全文網址: 防下個鄭捷 學生輔導擬分3級 | 找回北捷信賴感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94675.shtml#104#ixzz32Y9N5ojb 
Power By udn.com 

 

 

彭懷真談北捷案:辛辣辱罵 傷口更深  

 

 

 

捷運板南線發生殺人喋血事件後,上午很多民眾到捷運江子翠站向罹難者獻花表達哀悼。 
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發生後,不少民眾情緒激昂想找出口宣洩,網路還出現兇手「怎麼不死一死」、「應該要曝屍荒野」等辱罵公審字眼,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呼籲,社會應學習用「治療傷口」的方式對話,試著站在事件當中每一個人包含鄭嫌的處境,而非持續散播對立,不停撕裂傷口。

彭懷真指出,他曾詢問過一名殺死女同學後烹煮屍體的兇手,殺人當下腦海裡想什麼?對方回答:「我只想到他對不起我」。他也問過一名結夥綁票又撕票的22歲犯案者,對方說:「大家一起做,我不能袖手旁觀」。

 

在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警方加派警力全副武裝在江子翠站內巡邏。 
報系資料照
彭懷真感慨,當外界不停指責兇嫌、指責家屬、指責校方、指責捷運局時,卻很少換個角度思考,試著讓自己處於事件中其他人的角色,例如想想「如果我就是兇嫌或家屬,我就是學校的老師,悲劇發生後心情會是如何?」

他說,面對這樣的事件,過多的指責沒有太大幫助,社會應學習用「治療傷口」的方式對話,唯有冷靜思考與同理心,才能試著理解兇嫌做出這樣舉動的成因,試著感同身受家屬及師長的處境。不斷透過指責他人紓解情緒,過度辛辣的情緒用詞,只會讓傷口越裂越深,無助於防止下一名鄭捷出現。

談到校園輔導機制,據他了解,東海大學在事發前,曾接獲鄭捷母校板橋高中發出警訊,但卻來不及介入輔導。彭懷真認為,以「排球觀念」來看這些案件,家庭是第一球、學校是第二球、社會輔導系統是第三球,球場上每名隊員都應想著不要讓球落地,而非期待下一個人出手接球,或是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主動出擊。

他說,每當類似事件發生時,外界就開始檢討大學校園的輔導人力,事實上他從不認為輔導人力不足是最大的問題,而是時下年輕人習慣用網路對話,尤其是反社會人格的學生,幾乎不會主動向學校輔導單位尋求協助,被校方列入追蹤的學生,往往逃避都來不及。

他建議各大學可以仿照彰化師範大學推出虛擬輔導系統,培養擅長網路語言,能夠透過網路打開學生心房的輔導員。當學生內心出現負面想法,試圖想要自殘或傷害他人時,在現實社會難以啟齒對他人吐露,但隔著電腦螢幕,反而會比較願意傾吐。

【2014/05/23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彭懷真談北捷案:辛辣辱罵 傷口更深 | 找回北捷信賴感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695456.shtml#104#ixzz32YAYEji8 
Power By udn.com 

 

 

捷運案死者遺孀:為孩子不指責

 

捷運殺人案中28歲死者解青雲的太太今天受訪時表示,不再指責,不是原諒兇手,是為了兩個年幼孩子著想,選擇放下仇恨。

解青雲遺孀陳小姐泛著眼淚表示,希望每個家庭多關心子女,才不會再度造成悲劇,不會責怪捷運兇手鄭捷的父母親;期待社會用正面力量面對捷運殺人案,未來一定會告訴兩名小孩要樂觀、善良。

陳小姐說,未來會一個單身母親的角色撫養兩個小孩,希望大家可多關心周圍的人,讓社會用更正面思維思考,類似發生一次就夠了,這樣解青雲犧牲才值得。

她想到過去和丈夫甜蜜的過程,不由得激動落淚,哽咽到無法自己,並緩緩地說出,要放下,並告訴自己,解青雲在天上也希望家人趕快走出傷痛。



全文網址: 捷運案死者遺孀:為孩子不指責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8697922.shtml#ixzz32h2PY8JM 
Power By udn.com 

 

 

捷運喋血事件後 我們該怎麼向孩子解釋?

 

捷運喋血事件發生後,除了感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身為心理師,我明白類似這樣的傷亡事件除了對當事者、家屬及目擊者造成心理衝擊,連透過媒體知悉這件事的所有民眾也可能會有些心理創傷。因這事件具有的「日常生活屬性」(那是我們都搭過的捷運,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及「沒有預期的暴力事件」(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做?有人因此死亡,很年輕,很無辜,犯人只是學生等等)。

人們習以為常、認為是安全的日常生活被劃破一個口,發現自己原來是無助的、可能受到攻擊的,因此對這世界的信念暫時消失,對周遭事務不再如此確信、惶惶不安。

●首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遇到這種事件時,試著花兩三分鐘,面對自己的情緒。可能會浮現的情緒是「我覺得很焦慮」、「我覺得很傷心」、「我覺得很惋惜」、「我覺得很憤怒」、「我覺得很恐懼」、「我覺得很擔心」、「我覺得很緊張」等等。

身為一個社會化的大人,絕大多數人都擅於解決事情、解決問題,但,請記得「情緒需要的不是被解決,而是被了解」。當我們專注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在扮演瘋狂的鍵盤柯南,(但事實上我們又做不到真正的偵查,這樣其實無助於問題解決);我們在網路上瘋狂罵兇手、罵廢死聯盟、罵學校或罵誰,事實上問題通常是複數以上的理由形成的,我們其實只是想找個簡單的答案。為什麼?因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很陌生,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只知心裡慌慌的、糟糟的,想快點做些什麼解決它……。

其實,你的內在有一個正受到驚嚇的小孩。面對這個受到驚嚇的孩子,你應該要做的事情不是扮演虎爸虎媽去兇老師、兇社會,而是好好的抱著這個小孩,告訴他「我懂,你現在感覺很害怕」。

●不要把小孩當笨蛋,好好跟他解釋

如果孩子看到新聞,其中可能夾雜許多血跡、恐怖的描述,成人都可能受到驚嚇,對孩子更是。試著了解孩子的恐懼,告訴他「我知道你感覺很害怕,媽媽/爸爸/阿姨/我也感覺到很害怕」,面對孩子的提問,可以告訴他「就像你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一樣,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但警察伯伯正在弄清楚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面對孩子的擔憂,可以告訴他「外面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壞人,但多數的時候不會,所以媽媽/爸爸/阿姨/叔叔會保護你不被別人攻擊的」。不過,根本之道,請減少孩子接觸到這類新聞的機會,免得引起過度恐慌及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如果孩子看到新聞,那也請勿迴避,好好面對孩子的情緒,以一個大人的身分告訴他,你也有相同的恐懼,引導他接納自己的情緒,告訴他,你會保護他。

●協助監督媒體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資訊

類似這類型的創傷事件,媒體必然大肆報導,但911時,美國媒體對雙子星大樓被撞的訊息處理得較為謹慎小心,因接觸到相關訊息的孩童多會經歷類似的創傷經驗再現,並於其後的遊戲治療內重現。所以,面對過度嗜血、過份揭露受害者、加害者隱私、及暴力事件鉅細靡遺的描述、照片、肢體互動重現的媒體,請關掉它。

沒有收視率,媒體會稍克制些。我們需要的是照顧自己的情緒,而非讓自己的情緒一而再再而三地搞得更緊張。

最後,讓我們為死者默哀,為傷者祈福。

【2014/05/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捷運喋血事件後 我們該怎麼向孩子解釋? | 家庭與婦女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X1/8697977.shtml#ixzz32jvVtZnZ 
Power By udn.com 

 

 

王浩威

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逼出鄭捷這樣的生命狀態?

 

《透明的存在 》★王浩威

 


蔡伯鑫醫師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某天看完診後,在他的臉書上寫下這樣的內容:
「今天夜診,碰到兩個家長都遇到親師溝通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是智商比平均還低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也都在吃藥。一個國中生,一個國小中年級。
「國中生那位,班導屢屢誇大孩子的錯誤(例如:不小心掉東西發出聲音,就被寫聯絡簿:『影響其他孩子的受教權!』),還當全班同學面前取笑孩子的身材,事後寫聯絡簿則說:『只是開玩笑,沒有惡意,不要只聽孩子的片面之詞。』
「另一個國小生,則是班導認為一直說謊(犯小錯不敢承認;一會兒說有寫作業,一會兒又說沒寫等等),於是就處罰孩子一個人在隔壁空教室大半天。孩子後來怕到大哭,到現在還是不停摳手,變得犯錯後更不敢說話。
「前一個家長去找輔導老師求助,結果班導隔天在聯絡簿上語帶不滿地指責家長不該找『第三者』傳話。家長說,就是過去的經驗,猜想直接找班導,她不會接受,甚至會有衝突呀。
「後一個家長找資源班老師求助,得到的建議是:『1.轉學;2.自學;3.你要怎樣就怎樣,就不要管了。』隔天班導跟媽媽說:『資源班老師說妳很生氣。』媽媽忍不住問:『資源班老師是在挑撥離間嗎?』」
這位年輕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寫說:「唉,坐在診間聽這些家長不斷抱怨怪獸老師,但也忍不住想,那些老師們會不會也覺得他們是怪獸家長呢?親師溝通愈是不良,往往變成無助與惡性的循環。有孩子愈來愈受挫、退縮,也愈沒被聽到他們的聲音,又該怎麼辦?」

 


是怎樣的老師,為什麼看待這些不夠「常態」的孩子是如此負面、是一種負擔,最好不要存在自己班上?甚至連嫌惡之心都掩蓋不住了?
而更人著急的是:這樣的情形不是少數。最近的注意力缺失症過度治療的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些年來,在臺灣,小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傾向愈來愈多。特別的是,這些來到診間尋求治療的孩童,很多是老師建議的。
老師們積極建議父母要帶這些孩子去找醫師,認為他們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服藥治療。如果家長帶去看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認為嚴重程度仍不符合這個診斷,或是認為雖然符合這診斷但處理重點不應是藥物,老師還會積極暗示家長這醫師不夠經驗,甚至建議另外找某位醫師。
而通常,老師建議的醫師,往往是他們過去經驗中較容易開「利他能」這一類藥物的醫師。其中許多不是兒童精神科醫師,甚至不是一般精神科醫師,而是小兒科醫師或復建科醫師。
老師們為什麼急著要孩子吃藥?也許有一點效果吧,小孩的活動量可能稍稍減低了。但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被「醫師」下了一個診斷,特別是要求服藥之後,老師的焦慮下降了。
老師的焦慮,一來是來自對教室秩序的控制慾,二來則是對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忍受不住的感覺,和他身為老師的道德標準有所衝突,潛意識𥚃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說法來反駁自己良心的不安。
於是,在臺灣,服用「利他能」的小孩,是逐年地愈來愈多,甚至是多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在高雄執業的家醫科醫師李佳燕,是一位長期關注婦女和兒童權益問題的社會醫師。她兩三年前就開始關注這問題,忍不住在2013年4月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內政部兒童局張秀鴛局長:
「…我們從多年的家庭醫療診療工作,以及自身與周圍親朋好友遇到的現象,開始關注且非常憂心我們的孩子,在幼稚園、在學校,被老師過度判斷為過動症或注意力缺損的兒童精神疾患。即使只是一般親友聊天,只要我一提起過動兒(這名詞),幾乎到處都有父母跟我說:『我小孩的老師說我小孩就是過動兒!』
「有一回,我到高雄市教師會演講過動兒過度診斷與過度開藥的問題時,有一位老師就說隔壁班一位老師,全班二十幾個小朋友,就有八位轉去看醫師,看完診回來,有六位服藥。
「『過度診斷、過度醫療、過度給藥』,沒錯,這是我們醫療界的通病。但是如果發生在成人身上,至少成人有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看病,要不要繼續服藥的權利。但是,這狀況發生在孩子身上,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下,成了完全無法抗拒看病服藥的無權利個體……。」
李醫師的這一封信,憂心的不只是:「老師不善長班級的經營、醫師的失職」,而是進一步希望讓家長「瞭解孩子的本質與教育的目的」,「讓老師重回教育根本,因材施教」,「跟兒童心智科醫界對話,認識教育現況,認識目前家庭與孩子的生活處境與壓力」……。
雖然不曉得昔日的內政部兒童局局長,而今改制後升格為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是否有任何回應,但李醫師提出來的呼籲,是值得再進一步思考的。

 


我自己是在1979開始陸續接受兒童精神科的訓練;這訓練,一直持續到1985年左右。當時,國內兒童精神科醫師並不多,帶我們訓練的主要是宋維村、陳映雪、徐澄清、李鶯喬、丘彥南等醫師。
在那個時代,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症的診斷並沒有那麼多,但也不是太少。然而,最大的差別是,那時候,教我們這方面專業的醫師們,從來不認為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方法。他們總是強調如何教父母去帶這些小孩,以及,如何建議老師用不傷孩子自尊的方式來經營班級。
至於用藥,在這樣處理過程下,幾乎是十分不必須用的。
那是一個生活細膩而不匆忙的時代,每個人都樂意去傾聽彼此的聲音,即使是門診負擔沉重的醫師也是如此。
然而,曾幾何時,包括醫師、老師和父母,也包括我們的媒體和一般民眾,這樣細膩關懷的生活態度,卻不知不覺地不見了?
在過去,至少在我成長的時候,老師們彼此之間不是提倡「愛的教育」,甚至還很積極糾正或引導當年日本教育下而相信「斯巴達教育」的家長們?
當然,在那一個時代,教育並非完全美好,還是有許多不自覺的偏見存在。譬如: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容易受到重視,相反地,成績不好的學生,似乎較容易被視為品德也不夠好的。然而,即便是這樣,教育相關的事務,包括老師和家長,確實是相信「愛的教育」(雖然不全然做到),相信每一個小孩都是值得以抱持著關愛的心態去找到適合他們個別狀態的方法去教育他們。

 


而現在,父母和老師,又是怎樣看待孩子的呢?
李佳燕醫師結合了許多關心兒童權益的人士,包括兒童文學的幸佳慧等人,提出「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的口號,成立「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在全省各地辦活動。
為什麼是「罐頭孩子」呢?
我猜想是來自童書《罐頭裡的孩子》。這本由德國兒童文學大師克莉絲汀.內斯特林格(Christine Nöstinger,1936生)在1976年創作的作品;後來在1983年也被當時還年輕的導演Claudia Schröder改拍成電影。
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來沒被真正的注意到,因為大人只是在乎小孩究竟是屬於可以讓他們光采的好孩子(像小說裡罐頭工廠所出產的孩子一樣的好),還是讓他們丟臉的壞孩子。然而,在這樣的在乎下,孩子自身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屬於人的部分,卻是不知不覺地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了。
這樣的不存在,日本的社會則是用「透明的存在」來形容。
孩子雖然是生活在家裡或是在學校,但從沒有被父母、老師或其他同學真正地看到、感受到。
所謂真正地感受到,是指他真正地存在:他的想法、他的心情、他的困難、他為什麼要憤怒或撒謊,甚至他為何要表現這麼好……。而這一切,都不見了。

 


孩子只是被當作一種物體、一種工具來看待。父母對小孩不自覺地總是注意著:他是不是一個讓我們光采,至少不丟臉的小孩?老師看他則是:他是不是不帶給我的班級麻煩的小孩?而同學看他就成了:他有沒有什麼值得交換的能力、權力、或金錢?
在日本,不只是教育學家或社會學家討論過「透明的存在」這問題,連小說家也延續這觀念的探討。村上龍1976年出道而獲得當年群像新人文學獎和芥川龍之介賞的傑作《接近無限透明的藍》,這本直到2005年在日本已經賣出350萬本,成為日本最暢銷的現代小說之一,就是在探討小孩子們在大人的世界中,被無情地扭曲了。
「透明的存在」這名詞,甚至也出現在日本的犯罪事件裡。1997年日本神戶市須磨區發生了連續殺人事件,包括死亡的兩人和重傷的三人皆是小學生。犯人手法殘暴,甚至還以「酒鬼薔薇聖斗」自稱,寄出挑戰信,整個日本社會都震驚了。然而事隔多日以後,當整個案情終於水落石出,最教人震驚的是,這個被想像成惡魔一般的兇手,竟是一位平常看不出任何異樣的十四歲少年。
這位犯罪少年在挑戰信中,同時也憤怒地斥責日本的教育制度。他在信裡許多的威嚇之後寫道:「強迫性的教育造就了我,一個透明的存在。」

 


且讓我們想想這一次臺北捷運殺人事件的鄭捷吧。想想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社會中的大人,甚至我們自己:我們真的注意到了旁邊的人的真實存在?
這一次的事件,許多撻伐之聲,乍看是正義的怒吼,但,真的看到鄭捷的存在狀態了嗎?
在這樣滿天的惡魔想像中,十分難能可貴的,東海大學校方發表了一篇值得眾人深思的信。它是寫給東海大學師生的,但我覺得全臺灣都該看看。信中其中的一句話:「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
也許,在這樣不幸的時刻,我們應該停下我們的恐懼和憤怒,一起讀讀東海大學的這一封信,也一起讀讀「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的發起文章,好好想一想:臺灣究竟要怎麼辦?

 

「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我們的目的是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與資訊給家長與主要照顧者,藉此充權家長與主要照顧者的選擇能力,使其有能力逃脫單一的價值論述。最後目的,除了提供家長一個支持的網絡,也避免孩子成為主流價值與觀點的犧牲者。
老師,醫師,父母都不是唯一影響孩子的關鍵大人,也都可以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大人。
我們大人以為小孩應該是什麼樣? 我們大人如何教小孩?我們大人對孩子有什麼要求與期待?我們以為孩子應該被教成會做什麼?該懂什麼?最終長成什麼樣的人?我們開始擔憂現代孩子的教育,恐成為某種形式的罐頭化或機械化的過程。我們的專業如何在孩子身上運作?將孩子的行為,以疾病化的方式去解釋與對待時,這些對孩子、對整個家庭的影響都重大且深遠,如何能不審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