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症候群 上帝開啟另扇窗






















 


上周,我到高雄聽了場特別的音樂會,裡面有一位很受矚目的鋼琴家,就是今年才滿20歲的李尚軒。

他是一位領有極重度,多重身心障礙手冊的孩子,罹患自閉症、過動症、中度智能不足,以及蠶豆症。幸運的是,他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發現有絕佳的記憶能力和音樂天分,從此開始接受鋼琴與打擊樂器的訓練。


十多年來的辛苦漸受到肯定,在國內外得到許多榮譽,包括在日本第一屆國際「帕洛林匹克」鋼琴獨奏大賽獲藝術賞與獎勵賞;去年一月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同年受邀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表演。


音樂會散場後,我在後台見到他。他就像有著固定軌道的行星一般,自顧地大聲哼唱自己的歌,來回穿梭在眾人之間,卻與任何人毫無交集。向他打聲招呼,只有一副空洞的眼神望著你,仍舊生活在自己的生活旋律當中。從他父母的描述中,可以聽得出來,他是真的喜歡音樂,而不是出於被迫。


在精神醫學的領域,偶爾會在多重障礙的遺憾中,發現有些孩子有「特異」功能,稱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他們當中,有些像電影「雨人」的男主角,對日期、數字過目不忘;有些就像李尚軒,音感奇佳、技巧卓越。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定會開另一扇窗,這句話可說是最傳神的寫照。


學者症候群最早在1887年,由英國醫師Down(「唐氏症」就是以他命名)在學術文獻上提出。到目前為止研究並不多,一般估計在牽涉智能障礙的疾患當中,有學者症候群的大約萬分之六;但在自閉症的族群中,可能達到10%之譜。


針對這類天才的形成原因,目前最被接受的理論,莫過於哈佛大學葛許文與賈拉博達教授的說法:在胚胎時期,右腦發育較早且較迅速,相對地,左腦發育較慢且較不成熟,因而比較容易受到免疫因子或毒素方面的損害,導致左腦管轄功能的多重障礙,影響到語言、抽象思考等方面。


而右腦除了發育較好,又因為缺少左腦的競爭與抑制,而出現過度發展的補償現象,結果就是右腦相關的功能,如音樂、藝術、知覺、技巧等方面,顯現出過人的天賦。


相關研究也指出其他重要的原因,包括他們常有著過度執著、儀式化行為、自我沉浸等現象,家長老師也對他們的特殊才能多予鼓勵,因而使他們的天賦得到「異常充分」的練習,終而造就出令人驚嘆的成績。因此,在讚嘆他們天賦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他們之所以能夠使奇蹟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眼前上演,也因為發揮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若您家中有智能障礙或自閉症的孩子,出現「學者症候群」的跡象,建議家長能夠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發展這些特殊才能,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找回自信。同時,也建議家長請教兒童精神科專業人員,以及利用相關社會資源,來幫助自己和孩子。




學者症候群參考資料


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http://www.autism.org.tw/


肯納樂活網/http://www.kanner.org.tw/


李尚軒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hsu025/


書籍: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薩克斯著、趙永芬譯,天下文化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薩克斯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


《另類天才——走近天才症候群》,崔佛特著、王鳳鳴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李尚軒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天地。
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蔡育豪攝影



【2008/11/0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