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過後…別只說「不要想太多」  

 

圖/聯合報提供
高雄發生大氣爆,許多災民一夕之間頓失家園,無所依靠,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適應症」。陽光基金會建議「親友團」陪伴災民的時候,要鼓勵他們說出害怕、難過的感覺,千萬別只是叫他們「不要想太多」或「不要哭了」。

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牛慕慈表示,在親身經歷、目睹重大意外事件後,有害怕、無助、或恐怖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反應。尤其這次氣爆事件,許多災民的家園被毀,重建路迢迢,受災民眾可能擔心「會不會永遠爬不起來?」因此出現絕望感。

牛慕慈建議,陪伴者要盡量讓災民表達出心中的害怕、難過與不滿,千萬不要只是叫他們「別去想」,刻意壓抑心中的悲傷,只會造成反效果。

如果陪伴者不知道要說些什麼,牛慕慈說,就算只是拍拍肩、或者是給一個擁抱都好。

牛慕慈說,創傷時期長短因人而異,適當的回憶或談論創傷事件、做自己喜歡的活動,都有助於回復正常生活;多正向思考,提醒自己雖然家園受創,但至少還幸運地活著,都能夠帶來希望的感覺。

牛慕慈說,如果被氣爆惡夢驚醒,先將注意力放在現在的環境,複習一下現在人在哪裡?身邊有誰?幫助自己拉回現實。

牛慕慈說,許多創傷者會發生忘東忘西,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她建議可使用筆記本等工具,記下每日要做、已經做了的事情,或者放慢做事腳步,將事情拆解成數個比較小的步驟,都有幫助。

牛慕慈說,重建受災民眾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也很重要,如提供安全的住所、適當的食物、清潔的衣物,都能重建安全感;詢問當事人「下一餐想吃什麼?」、「想找誰來陪伴?」等選擇性的問題,則能重建掌控感。

【2014/08/05 聯合報】

 

治氣爆壓力症候群 心理師組團  

高雄氣爆意外發生進入第四天,但許多倉皇逃生的民眾,至今對於災難發生仍處於震驚、無法置信的狀態,多名曾參與災難心理輔導的心理師,已組團進駐災區了解災民需求,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也針對死者家屬及住院傷患啟動關懷機制。

曾投入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心理重建工作的開業精神科醫師林耕新,針對這次經歷高雄氣爆的災民與第一線救難人員,提供看診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服務,希望協助他們早日走出陰霾。

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在災難發生當晚,就組成災難小組排班進入災區,將災民需求協助反映給統籌單位,降低不安感,再進一步展開諮商。災難心理重建召集人蘇毅觀察,災民們受到極大驚嚇,至今還處於否認、震驚、不可置信的階段,與人對話時也有注意力不集中、惶恐、夜裡無法入睡的情形;有家人傷亡者,更已出現明顯創傷反應。

蘇毅表示,許多災民不是屋主,只是在該區租房子,意外後所有家當都被炸掉,沒水沒電、連衣服都沒得穿,後續理賠及居所沒有著落,充滿不安全感;死傷者家屬還有許多事要忙要做,只能強忍壓抑悲痛,更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余沛蓁分析,根據過去研究,歷經重大災變者,約有一、兩成會在事件落幕後數個月到一、兩年內,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腦海中一再重演災難場景,造成心理極大創傷。

她說,在事發後的一、兩個月,災民和救難人員的心理反應都屬「不正常環境下的正常情況」,心理師和專科醫師的適時介入、減壓,的確可降低日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率。

【2014/08/0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