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用藥爭議 立法院上演大對決

 

2016-07-28 22:05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  

  •  

 

立委劉建國今天在立院召開ADHD之多元探討公聽會。記者鄧桂芬/攝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用藥爭議持續延燒,破天荒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但現場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與民間團體「公民人權協會」對用藥的立場僵持不下,一度劍拔弩張,兒童精神醫療權威臧汝芬上台發言支持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台下卻噓聲不斷,讓臧汝芬不滿表示,公聽會簡直胡鬧。

ADHD 是兒童期極為常見的神經精神發展疾病,全球盛行率約為 3%到10%,其核心症狀為在多種情境下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導致學校社會功能障礙,而這些障礙可能持續到成人階段。

衛福部統計,若以盛行率7%作為計算,國內6到12歲的ADHD潛在孩童共86466人,但實際接受醫療者不到五成,用藥的孩子更占不到三成。造成就醫治療率低的因素,其實就在於治療ADHD到底要不要用藥,其爭議從未停歇。

正統精神醫療認為,根據數十年來國內外臨床研究結果,藥物治療是最有療效的方法之一,且需整合家庭及學校的協助,才能給予孩子全面性治療。但公民人權協會及部分醫界人士反對吃藥,認為可透過飲食、家庭及環境改變,讓孩子重拾專注力。

「ADHD之多元探討公聽會」今天由立委劉建國召開,除了邀請衛福部及教育部列席,也邀請各路專家,包括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等醫界代表,另也邀請民間團體及家長團體出席。

據知情人士透露,原本公聽會只邀請官員、中醫師公會及公民人權協會參與,直到有人抗議,才再邀請兒少精神醫學會等正統精神醫療專家出席。

立委劉建國澄清,開公聽會的目的,並非只單純討論用藥面向,而是廣泛討論ADHD孩子學習環境及處理方式,希望讓衛福部及教育部能從公聽會結論中,得到更好的政策方向,讓ADHD孩子未來能有更好照顧。

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公部門只有三點立場,也就是合法、科學實證與個案關懷。他說,關懷應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減少傷害,但協助的方法必需要有科學驗證及相關討論,也就是「有所本」,不能複製個人經驗來當作治療依據。據醫療法及藥事法規範,非醫療機構不得做藥品療效廣告,對於非正式藥物也不能宣傳其療效,若在媒體新聞中有影射效能,也同樣違法。

另外,諶立中說,去汙名化也很重要,這些孩子要的是協助,而非忙著貼他們標籤是「壞小孩」或「神經病」,否則ADHD問題永遠無解。未來他會想辦法增加ADHD相關預算編列,教育家長認識ADHD。

台灣兒少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高淑芬隨後強調,對ADHD治療想法可以很多元,但介入方式必需要有科學證據及嚴謹的研究設計,包括對象治療多久,都應受到密切監督,政府應協助大眾有正確認知,不要將力氣和金錢浪費在無效的介入方式。

「我們都是以病人利益為最大出發點。」高淑芬表示,國內 ADHD治療方式參考歐美各國的治療準則,對年齡較小及症狀輕微的孩子,建議以行為治療及環境支持介入為主,中等程度以上患者,則以藥物治療為優先考量,同時合併行為治療及環境支持介入。但症狀嚴重且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必須考慮再同時合併其他藥物或治療。

高淑芬說,她和其他兒少精神科醫師都需受過3到4年專業訓練,才取得兒少精神科醫師資格,她甚至為此寫過約一百篇相關研究,盡辦法給孩子平順的環境,接受過她治療的患童,都能明顯改善生活品質與功能障礙,讓孩子的生活從黑白變彩色。

「但我沒有想到我給孩子的治療受到質疑。」高淑芬說,她常與衛生教育單位與家長團體進行推廣教育,但偏鄉差距無法全面達成。希望衛福部能挹注更多兒少精神科的醫療資源及人才培育,並提升相關的研究經費。

由於ADHD一旦輕症變重症,就易出現共病症,包括品行變差、反社會人格、易焦慮憂鬱等,最嚴重會因此自殺或具藥酒癮。

台北馬偕兒童青少心智科醫師臧汝芬表示,就像得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胃潰瘍出血需要開刀,同樣患ADHD就要是病情用藥,是一項醫療問題。若沒有適當介入治療,再出現「鄭捷事件」或「小燈泡事件」,大家仍接受落後的醫療服務嗎?高淑芬也說,政府說要加強社會安全網、增強精神醫療,「這些話我猶記在耳,外界為何要質疑精神醫療?」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與高雄長庚兒童心智科醫師周文君雖沒有到現場,但拜託兒少卿神科醫學會醫師代讀意見,要求政府嚴格查緝無醫療實證、背後卻有商業利益的ADHD治療方法,在推廣國民「防詐騙」常識上,責無旁貸,保障全民健康。另要求公民人權協會承認,自己就是山達基教派的分支機構,設立宗旨就是高度質疑精神醫學。

不過,對於精神科醫師的相關指控,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強烈反駁。她說,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是和山達基教會一起成立,但之後就獨立到現在,她接任理事長後,不斷為ADHD孩子努力。

 

「用藥不是唯一。」王聖惠特地拿出ADHD藥物「利他能」仿單,指出上面副作用一長串。她認為,醫療要有知情同意權,但藥物有毒又有副作用,為何無辜孩子要吃三級管制的化學藥品?她在中醫門診遇孩子說「我不想吃藥,但醫生和老師要我吃藥」,讓她聽了覺得心疼,她和許多家長都希望有非藥物方式處理ADHD。

除了公民人權協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中醫師林寶華、怡兒診所小兒科廖瑩倩、王群光自然診所醫師蘇熙文、全德中醫診所中醫師劉宗翰、書田診所醫師蘇聖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楊佳寧、營養師劉郁姿等,都站在反對用藥立場。

林寶華說,ADHD很難治療,救人方法愈多愈好,衛福部中醫藥司應專案給付ADHD中醫界入的研究與治療費用。他認為,長期吃西藥有副作用,且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以他治療過許多妥瑞氏病人為例,吃西藥多年沒效,轉中醫治療卻見效,停掉西藥反而是病人之福。

劉宗翰也說,中醫沒有ADHD這種病,但飲食、生活作息都可能轉為大腦的不正常,「而不是及早塞給孩子一顆藥。」蘇熙文則說,ADHD應是找問題根源,而不是斷然說是「病」,且ADHD誤診率達三分之一,會讓孩子吃到不必要的藥物,建議醫療鑑定應跨科別進行身體檢查,同時評估家庭及教育因素。他指稱,ADHD藥物「利他能」、「專司達」、「思銳」等有研究缺陷,應保持懷疑態度。

公聽會召開約3小時,臧汝芬事後表示,反對用藥的民間團體及部分人士,雖然舉出很多例子,卻無法給予相關實證,等於在公聽會上「胡說」。

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拿出ADHD藥物「利他能」仿單,認為藥物有毒又有副作用,不應讓孩子吃三級管制的化學藥品。記者鄧桂芬/攝影

 

台灣兒少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強調,對ADHD治療想法可以很多元,但介入方式必需要有科學證據及嚴謹的研究設計。記者鄧桂芬/攝影

幫助ADHD孩子 家長這麼說...

 

2016-07-28 22:58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用藥爭議,讓立委劉建國特地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不少ADHD孩子的家長出席。不少家長表示,原本害怕孩子用藥會造成傷害,花錢去「上課」或接受另類療法,卻不見效果,回頭接受專業醫師協助,才讓孩子的情緒及生活恢復正軌。

專注力研究學會代表高瑜黛表示,她的孩子一出生就發現有發展遲緩,因此接受早療,後來又確診罹患ADHD。對於孩子該不該吃藥,她掙扎了一個學期,但看到孩子寫注音符號九宮格完全不能專心,得在旁邊盯著寫,字才能像樣而不是「鬼畫符」,時時刻刻待在孩子身邊,也讓她無法工作,用藥後才有了改善。

高瑜黛說,她孩子今年18歲了,求學過程一路用藥,現在則是在需要非常專心的時候,才會吃一顆藥幫助注意力集中,藥的劑量並不多。她說,許多家庭環境不好,卻因不讓孩子吃藥而接受誇大其辭的另類療法,家長一年花了好幾萬,卻只有零星的成功個案,希望政府單位應立法管制提供另類療法的團體,不讓家庭花冤枉錢。

帶ADHD孩子有多困難?專注力學會代表黎嘉安表示,她的孩子從小有學習障礙,光是教孩子認識植物的根莖葉,她就教了2小時,給醫師評估後用藥,從小一成績永遠吊車尾,愛講話到老師在聯絡簿上寫「令人髮指」,但孩子現在升國三,理化成績連續二學期拿90分以上,都是專業醫師和學校的幫忙才能達成。

黎嘉安表示,她不反對ADHD多元治療方式,但拒絕配合專業醫師與學校的協助,孩子面對障礙,容易選擇輟學,結果更難收拾。

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代表李小婷表示,部分學校老師並不了解ADHD,甚至直接建議家長該不該讓孩子吃藥,但「吃不吃藥」是醫療問題,應回歸醫師專業,並非由老師建議,老師應是協助轉介專業醫療單位。她認為,教育部應和衛福部與精神科醫學會合作,提供相關研習,讓老師增加敏感度。

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代表陳鶴南也說,很多人說ADHD孩子吃藥會變白癡,但他兒子在專業醫師建議下用藥,不但體重沒變瘦,現在頭好壯壯,甚至能專注地彈鋼琴。他認為學校應有轉介制度,讓老師適時轉介孩子給專業醫師,對的方式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發揮。

李小婷表示,網路上有許多「多元化」療法,但不是「專業多元化」,而是自費模式的多錢化,協會有許多家長接觸這些療法,但沒有改善,反而愈來愈糟,而且療法或課程都非常昂貴,延誤孩子的治療時機。她建議立委能監督政府去查緝有心人士與團體,盡把關之責,不要讓到處推銷且使人無所適從的另類療法變成「ADHD頂新案」, 保障民眾就醫之品質。

立委劉建國(左)今天在立院召開ADHD之多元探討公聽會。 記者鄧桂芬/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