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加害、男性受害比例超乎想像——五張圖看十年來性侵案面貌

 

輔大性侵害案發展至今,因為輔大心理系的處理方式,使得社會都將眼光聚焦在該系的爭議上,但卻忽略了性侵案本身,這同時也使我們失去討論,與防止相似案件再次發生的機會。

為了討論相關的預防方式,我們首先從整理2005至2015年間,台灣性侵通報案件資料開始。藉由資料,從中瞭解台灣社會性侵案件的特性,進而請教諮商師提供適當的性侵防範方法。

2005-2015年性侵資料整理
 

 

綜觀以上的數字,我們發現,受害者與加害者的生理性別刻板印象在過去10年中產生了變化。男性受害者的佔比逐年攀升,2005年佔3.4%,到了2015已經攀升到15.4%。而女性加害者在2005年佔1.9%,到了2015年則是提升到6.7%。

而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通報量是7,188件,到了2015年已經倍增至16,630件,這可能是因為近幾年通報系統功能運作越來越好,也可能是更多受害者或受害者的關係人,有勇氣願意出面報案。在過去10年裡,受害者年齡佔比最大落在12-18歲的未成年者,而且從受害者與加害者關係,也看到加害者大多都是受害者身邊的熟人。

預防熟人性侵概念

所以,為了預防性侵案件的發生,除了法律的懲罰威嚇外,更需要建立「預防熟人性侵」的概念。這個概念包含建立「身體界線」的保護,以及提昇「環境危險度」的辨認敏感度。

在保護身體界線方面,要建立「當自己的身體被侵害時,若情況適合,反擊是可以採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是犯錯」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建立,對於未成年者更為重要,因為他們總是被教導要客氣有禮貌地待人,以及動手打人是錯誤的概念。

然而,出手回擊並不是唯一的保護方式。跟孩子一起針對當時的情境,設想出「開口拒絕」「閃避」「換上嚴肅的表情」等回應方式,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加以練習。甚至在失敗時候鼓勵孩子不要放棄,都是大人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的方式。

關於提昇環境危險度的辨認敏感度方面,要學會以三個問句「這樣做合理嗎?」「有這個必要嗎?」「我也會這樣對別人嗎?」來辨認情境是否危險。一旦心中產生「疑惑」,就應該躲離這個情境,以及告訴可以信任的大人。

而「可以信任的大人」,是需要在平常透過討論,幫助未成年者建立五位以上可以信任的大人,這樣一來,在危險發生時,便可以求救。而被信任的大人們,在未成年者求救時,便是要「相信他們說得話」與「理解他們的經驗」。

把握住上述的「保護身體界線」「提昇環境敏感度」原則後,實際的操作,卻需要綜合這兩種概念,而教孩子自我保護、預防受害的同時,教孩子去尊重他人,也是同樣的重要。

引導概念建立

譬如說,當孩子在嬉鬧中出現碰觸他人隱私處舉動,大人多會怒斥「不可以」,甚至直接就開始處罰。但這樣會讓孩子只學會這是一件不能做的事,因為「媽媽會生氣」。

大人應該在此時適時引導,無論是對主動出手,或被動承受的孩子,大人可以先請孩子從頭到尾描述一次「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才提到「每個人的身體都應該被尊重,所以玩鬧也需要適度」。後續再特別討論,身體上需要避免碰觸的部位:穿泳衣時候會遮蓋的部位,跟孩子一起設想「未來玩鬧時候不會失控的方式」。

如果今天問題發生在更大的孩子身上,行為的背後不是玩鬧,而轉變為愛情裡頭對親密的渴望,討論的原則也是相似的。

只是需要再加上「法律上人必須滿16歲才有性自主權、否則性行為都會被視同為性侵害」「沒有100%有效的避孕方式,發生關係就可能懷孕」、以及「是否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提醒。

在這個過程裡,大人都需要記得孩子「對身體或親密感覺感到好奇」,是成長中理所當然會經歷的階段。不需要急著用制止的方式回應,而需要用跟孩子一起思考的方式,成為孩子最好的智囊團。

一致與正視的態度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當大人開始跟孩子討論這些對於「不舒服的身體碰觸」的回應時,就必須要以「一致與正視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反應。

如果大人教導孩子要學會拒絕他人的不舒服碰觸,但當孩子提起不喜歡某位長輩,每次又摟又抱,而大人卻回答「那是阿姨覺得你可愛」,其實就阻止了孩子練習重視自己的身體界線,以及尋找適合方式回應的機會,甚至讓孩子更加困惑、混亂。即便喜愛,大人也要用尊重孩子的方式表達;即便守禮,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覺,發展出適合的回應方式。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我們都免不了要對孩子多些擔心,而熟練這些思考跟練習,以及對自我保護的原則,便是大人能跟孩子一起進行的最佳「防災演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