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呂俊宏/諮商心理師(癌症希望協會公共事務組組長郭姿均整理,稿酬捐贈癌症希望協會)】
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小如(化名)最近老是悶悶不樂,小如的爸爸覺得很奇怪,學校不是有四天的連續假期,孩子應該快快樂樂的嗎?原來是小如心裡仍惦記著因為癌症過世的母親,雖然母親撒手人寰已經兩年,但對年幼的小如來說,「清明節」令她遙想已故的母親,陷入失落感……。
從心理衛生層面而言,清明節是很好的悲傷治療節日,可讓失親的孩子從悲傷中復原並重新生活。有些孩子因為喪親的悲傷,被教導成「要勇敢,不要哭」,負面情緒被包裹起來,形成「膠囊化」。
這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好好聊聊,幫助孩子將悲傷及失落「去膠囊化」,藉由分享過世親人的故事,甚至懷念一起生活的點滴,將親人死亡的事件由「失落」轉化為「重生」,也能幫孩子找尋生命的方向與力量,讓悲傷的事件畫上句點,而非潛在心理的進行式。
不要以為清明掃墓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也可以參與的。小如的父親可引導小如回憶母親生前愛吃的食物,親子共同烹調完成,在掃墓時獻給天上的母親;年紀小的孩子,也可寫卡片、畫畫、摺紙鶴,將想告訴母親的悄悄話寫在卡片上,或者用圖畫畫出來,這是燒紙錢外緬懷家人的另類方式。
同時,可善用食物的魔力,凝聚更多的歡愉。在清明節時,不妨挑選孩子喜愛的餐點,或者準備過世親人喜歡的食物,大家聚在一起吃東西,可讓家人產生強大的聯繫。因為食物本來就可使人產生愉悅、甜蜜、溫馨感;就像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家人也可想出適合清明節具象徵性的食物。
幫助孩子一起走過喪親之痛,需要時間及機會,更需要家人的包容與諒解。因為每個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及選擇的方式不同,大人能給孩子一個「中場休息」的機會,他們會慢慢地走出喪親之痛,迎接生命的陽光。
【2007/04/04 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