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通識課程琳琅滿目,有的是大範圍的思想,有的是很細的領域,甚至跟生活技能有關,怎麼選? 負責大學通識課程的老師建議,除依照興趣,可選離自己專業愈遠的領域,讓腦筋激盪創意。

政大通識中心主任林從一指出,美國知名學府如哥倫比亞大學,會設定部分科目為全校必修的通識課,但台灣現階段還做不到,只有清大等校會要求學生一定要選部分核心課,其他多數學校都由學生自由選擇。不少老師都反映,通識課一向被大學生認為是營養課,學生選課是為輕鬆可過關,甚至可拿高分,但如果抱持這種心態,學生會吃虧。

林從一表示,通識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宏觀的思想架構,透過教學上的體驗,能涵養、塑造品格及公民素養,且應該藉此養成批判思考及反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學分寶貴,學生不應該亂修。

林從一指出,一項統計指出,每個人一生要換4、5個工作,在大學只學專業知識是錯的,學的時候知識可能就過時了,因此培養自己適應不同工作環境及人群的能力很重要,他也表示,有些上網查查資料就能了解的技能課,可以先排除。

清大通識中心專任教授沈宗瑞表示,該校為讓學生透過通識課可以增加知識及思想的廣度,要求學生要在7個向度的課程中選5個,而且要人文領域的學生修自然通識,理工背景學生修習人文及社會的課,以接觸不同領域。

沈宗瑞說,學生選修通識課,可以依照興趣,甚至好好鑽研自己喜歡的領域,不過,最好能離自己要修的專業科目愈遠愈好,除可增加知識的廣度,更有機會藉此過程讓腦筋在接觸不同領域時,擦撞出火花,這種成效也許不是立即可見,但有機會以後慢慢發酵。

【2008/09/1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